南莫中学:勤于读书,善于思考,才能芳华永驻
在参加教育系统后备干部培训班期间,我静下心来认真地阅读了三联书店出版的胡适等著的《怎样读书》一书。该书聚集了胡适、蔡元培、王云五、林语堂、丰子恺、朱光潜、马寅初等当时就令人瞩目、现在更令人追怀的学者、文化人士,阐释读书功用,介绍读书方法,分享读书经验。这些文章和演讲虽然大多发表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,但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,他们的思想主张时至今日仍旧熠熠生辉,散发着理性的力量。塞缪尔•厄尔曼曾说过:没有人仅通过年岁来长大,当我们放弃了思考就开始变老。年岁可能弄皱我们的皮肤,但放弃热情则会弄皱我们的灵魂。《怎样读书》留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:勤于读书,善于思考,才能让芳华永驻。
关于读书的功用,胡适说:“从前的人无非是为做官,或者以为读了书,‘颜如玉’、‘黄金屋’一类的东西就会来;现在可不然了,知道读书是求智识、为做人。”江问渔也认为,“读书是为学做人”。潘仰尧指出,读书有三大作用:(1)解决一切的难题;(2)增进我们的效能;(3)使精神愉快。李公朴更进一步,要求“把读书与做人、做事和求进步三件事结合起来”,“把自己锻炼成一个有道德有能力而且能担起改造社会的责任的人”。由此可见, “立身以立学为先,立学以读书为本”,古今中外,凡有所建树者,基本无一不博览群书。人生因阅读而精彩,阅读因人生而厚重。阅读与思考相结合,才能产生智慧的灵感;阅读与实践相结合,才能有生花妙笔斐然华章;阅读与人生相结合,才能青春永驻,芳华长存。古语云:“治天下者先治己,治己者先治心”,这个治心指的就是读书。要想看得更远,走得更稳,就需要站在书本这个巨人肩上。作为一名教育行政干部,应该深刻认识到,读书学习是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、坚定理想信念、提升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。党员干部为什么要读书?该读什么书?这不仅是个人的爱好问题,更是一个严肃的世界观、价值观和人生观问题。
在读书方法的问题上,他们中有人提倡要有系统,有人却认为兴致更加重要;有人会在眼、口、心、手等部位的运用上逐一叮嘱,有人则将自己多年来孜孜不倦的苦读经验倾囊相授。虽然每人经历、专业、性情各有不同,具体观点、方法也各有门道,但对读书方法的诚恳介绍,却都相当一致。由此可见,当年这批学者文人期待青年后学与书为友、学得智识、利己利国的拳拳盛意。胡适在《怎样读书》一文中直言:“读书的方法,据我个人的经验,有两个条件:(一)精(二)博”。精深方面,即要做到眼到、口到、心到、手到,他在南宋朱熹读书“三到”之后加上“手到”,指出,“手到的功用,可以帮助心到。我们平时所吸收进来的思想,在脑子里模糊而又零碎,倘若费一番工夫,把他芟除整理,综合起来作成札记,然后那经过整理和综合的思想,就永久留在脑中,于是这思想,就属于自己的了。”博大方面,就是旁搜博览。读一书不足以知一书,很多知识学问都可以触类旁通,广求博引,“开卷有益”就是这个意思。江问渔指出读书有三戒:戒盲读、浪读和死读。要有选择要确定目标要配合时间需要,读后要思考反省详察,做到思学合一。书读后不思考不怀疑,尽信书不如无书。欧元怀提出了读书生活的三多法,即多阅读、多比较和多应用。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则说:“学古人而不为古人戚,用古人而不为古人奴。”意思是时代变了,古时的人和事拿到现在来也有不适用的,读书应以我为主体,以书为客体,一味盲从是不可取的。他们这些主张的共同点就是读书要与思考相结合,要与实践相结合,正如孔子所说,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”。当前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,如果只读书不思考,食古不化,不能与时俱进,就会成为百无一用的书呆子。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。”奋斗就需要每个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创业创新,创业创新的动力来自于不断的读书和学习。在读书学习上,只有终身,没有终点;只有毕生,没有毕业。我们要把读书学习融入到生活之中,纳入到工作之中,渗透到实践之中,学会学习,学会思考,学会做人,真正在学习中体现生命的活力,在读书中重温人生价值,在创业创新中让芳华永驻。
用户登录